在很多年輕人看來,節後上班的第一天年就過完了。但俗話說得好,不過元宵節不算過完年。2月14日,農曆正月十五,馬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,大地回春。在不同時代人的眼裡,對年有不同的記憶。
   七十年代前:年是一頓油腥飯
  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,人們平日里粗糧果腹難見葷腥,除夕夜的一頓肉餃子或一碗飄著“油花”的飯就能讓他們難以忘懷。“盼啊盼過年,過年才能吃上動物油煉成的‘油渣渣’,撈一碗漿水長面,夾一撮油渣,嘖嘖,那味道真是絕了。”今年73歲的馬先生感嘆道:“如今跟著兒子搬到銀川快10年了,日子是越過越好,可現在吃什麼山珍海味都吃不出當年的味道。”言語間滿是遺憾。
   “那時候家裡不富裕,拿上錢根本不知道怎麼花。”1945年出生的老人白琳華回憶,她大概10歲時,過春節,親戚給了她5分錢的壓歲錢,嶄新的票子拿在手裡摸了又摸,看了又看,裝在身上怕掉了,於是便捲成一個小棒棒塞在自家的碳縫縫裡。那時候沒什麼娛樂活動,家裡大人小孩圍在一起說說話、吃餃子。“那真是莫大的幸福啊!”
   “10來個孩子拆分一串鞭炮,由大一點的哥哥往下分配。你5個我5個,數得特別仔細,生怕給誰分多了。分配好又捨不得一次點完。”生於1967年的李兵,提起小時候的年,記憶里最深刻的就是鞭炮。“放炮是我一年最盼望的事,過年能放一串鞭炮,我一年都高興!”
   八十年代後:年是走家串戶的樂呵
   銀川市冰達出租有限公司的惠師傅今年42歲,年在他小時候是這樣的:除夕,村裡的小孩子相約一起給長輩拜年,磕頭討壓歲錢,運氣好時還能得到兩塊水果糖;正月里天天跟著大人耍社火,唱大戲,整個村莊裡家家戶戶都認識,年夜飯就是走村串戶吃的。“後來長大了,小伙伴們都出去打工離開了老家,那時候的氣氛現在找不到了!”
   九十年代後:年越過越無趣
   在銀川市一家事業單位上班的李女士是80後,上小學時,家裡才買了電視機,除夕的必修課就是守在電視機前看春晚,吃飯都叫不到桌子上。說到現在的年,她說和平時沒什麼區別,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飯,長輩們組團打麻將,年輕人人手一部手機,聊天的、看電影的,沒意思!“和過去相比,越來越不期待過年。” (李榮華 李奕辰)
     (原標題:三個時代的年味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x88xxtcc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